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工具箱”日趋丰富
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商业银行正着力做细做深“绿色金融”大文章。
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同时,绿色债券投资方面业务增长较快。为满足项目和企业需求,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工具箱”正日趋丰富。
“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布局后,现阶段需要更深入地融入产业转型的各个环节,绿色金融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跃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朱晨晨表示,银行业在积极调整策略,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提升对绿色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加注重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
绿色信贷持续稳定增长
从信贷增速可见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增速基本在10%以上,增幅均超过贷款平均增速。
截至6月末,六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到16.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为5.72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增长近12%。
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提质上量。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上半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1.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61%。其他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规模也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浦发银行绿色贷款同比增长近18%,余额突破6700亿元;中信银行绿色信贷增长16.79%,余额突破7000亿元;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
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也被商业银行视为服务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价值增长点。
据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介绍,该行在转型金融等高价值领域的信贷投放收益率高于全行平均收益率30个基点以上。这充分说明,只要精准聚焦高价值赛道、用心挖掘市场需求,就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增长空间。
“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提质上量。”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与科技、制造业、基建等领域相同,绿色领域仍被商业银行视为未来的信贷核心增长点之一。“我们要在绿色金融等特色业务方面强化市场竞争力,提升价值贡献。”浦发银行副行长张健表示,未来将会把资源进一步聚焦、下沉,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绿色+产业”深度融合。
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
随着绿色金融向纵深推进,项目的多元融资需求也催生了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的市场需求激增,推动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表示。
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发行、投资绿色债券也是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发行绿色债券共计477只、规模达6814.32亿元。
今年上半年,主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发行投资,绿色债券投资规模稳中有增,产品创新亮点涌现。
国有大行加大对绿色债券领域的投资、发行力度。其中,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上半年,中国银行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2109.81亿元、149.01亿美元,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保持同业领先。上半年,建设银行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55.56亿元。
同时,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上半年,工商银行创新发行境内商业银行首单挂钩基准利率的浮息绿色金融债券80亿元,助力优化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7月8日建设银行发行首笔300亿元“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券,这是首笔以“固息+浮息”孪生形式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8月15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60亿元浮息绿色金融债,期限为3年,利率1.80%,吸引了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
在信贷和债券支持之外,商业银行正着力拓展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集聚。“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持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绿色债券投资,持续拓展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
转型金融和碳金融领域探索持续推进。近年来,商业银行着力创新,加大对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钢铁、农业、建材、煤电等多个细分领域落地转型金融创新业务,如银行间市场转型债券、“碳强度+ESG”双挂钩转型贷款等,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加速落地应用。在碳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核证自愿减排量及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服务。
“未来,商业银行可以加大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如推出碳期货、期权,完善碳质押融资;还可以联合政府、企业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于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朱晨晨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