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消费品领域的投资热潮涌动,“墨茉点心局”创立一年,估值就已达到20亿元,单店估值超1亿元。线下咖啡连锁Manner仅用5个月估值翻倍,达到了20亿美元。同期,还有估值高涨至60亿元的和府捞面,30亿元的“遇见小面”,以及9亿元的陈香贵……
但上半年还风光无限的消费品领域,最近正在悄悄遇冷,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逃离”消费品领域,换道而行。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外部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加之,近两年没有出现能将猪吹上天的风口行业,而且仅靠商业模式就能立足的时代已然不再。但可以预测的是,碳中和将更多带来供给侧创新方面的巨大机会。同时,原本薄利的公司,加上碳指标费用,可能就不盈利了。而有三种类型的企业,将如鱼得水。
有危有机:原本薄利,未来可能就不盈利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市场投资事件数量达到了170起,第二季度为171起。为何在商业风口之上,涌现了如此多的消费品?科特勒咨询集团(KM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增长结构》作者王赛表示:这是互联网行业红利已然不在的副产物。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公司享受了行业红利,但这份红利在近几年逐步消散,行业爆发性和发展速度与前几年相比都大大降低。”王赛表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AI(人工智能),能占有行业红利的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也是资本把注意力投向消费品领域的核心原因之一。
但同时,“消费品的特点是高周转,依赖现金流,却没办法形成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指数级增长,同时无法形成所谓的赢家通吃效应。” 所以,消费品赛道渐冷。
与此同时,可以预见,“碳中和”行业蕴含着巨大机会。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会议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刚性要求之下,蕴含着巨大机会。而且,和以前的互联网思维完全不一样。
“在数字化进程中,往往是基础设施建好之后,才有大量的面对C端的互联网公司诞生,比如,百度、阿里等都是这个模式。互联网公司是在和C端用户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形成‘马太效应’,实现指数级增长。”王赛表示,但是碳中和行业不同,这是基于政策导向的行业,发展思路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阿里、腾讯、美团的反垄断事件可以看出,未来好公司的评估模式会越来越向社会效应靠拢。这就是欧美市场开始关注并寻找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项目的原因。未来的好公司,一定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的公司。好公司除了挣钱之外,还要值钱。”
怎么样才值钱?王赛认为,值钱中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创造卓越的社会效应,有ESG的成分。“以前大家会把环保当成一种社会责任,但现在完全可以体现在股票中,体现在市值中。”
从前公司有三张报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但是未来一定会有第四张表——碳资产表。“制造行业的企业可能一年盈利2000万,但是一旦交碳排放的费用,公司就亏损了,这会导致供给侧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衡量公司价值的标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环保会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兴维度,环境保护将变成企业的刚需。以前公司有客户价值、财务价值、公司价值,但是未来公司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以碳为核心要素的社会价值,会变成公司估值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王赛谈道。
中国石化前董事长傅成玉说过,我们国家今天面临的碳中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答案是:能源结构不转型不行,但是转型之后对经济增长又带来一定的风险。
中国大部分的制造行业,对排碳有刚性需求,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指标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原本薄利的公司,加上碳指标费用,可能就不盈利了。
利润和环保怎么融合?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怎么共赢?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的公司,才是未来真正的好公司。
碳中和的商业模型:未来怎样赚钱?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会有三种类型的企业活跃在市场中:
第一,传统新能源公司。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车,这类本身就身处新能源领域的公司,在碳中和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在只是换到了碳中和这个新赛道中。但王赛表示:“这些行业并不是没有污染,只是把污染转移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严格来说其实算不上减碳。”
第二,技术平台型公司。“像碳交易公司、碳足迹追踪公司,这类公司会形成新兴行业。未来对碳的度量,会和现在互联网度量每一个人的数据一模一样。”未来会有一批公司,以技术路径或者平台路径切进减碳这个大市场中。
第三,将减碳与价值链融合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仍旧以交易为核心,但将碳中和与商业模式融合,不仅能赚钱,同时还能‘降碳’。”王赛举例道,中船重工最近设立“深海戍边”项目。他们的船只需要在海上执行任务巡航,于是在出海之前,建一个深海仓将鱼苗放进去。三个月后,任务结束返回时,黄鱼已经成熟,可以低价供应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额外消耗能源,但鱼的供应增加了。而且,消费者的盘子是定量的,鱼肉多了,牛肉、羊肉、猪肉的消耗相对就会减少——而养殖牛羊是高排碳的。
碳中和公司的商业模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多赢。即用新的增长模式,将以前的经济模式和现在的环保要求融合起来,使公司既能够挣钱,又能够值钱。
在张家港地区有大量的烘干窑,将远洋运输过来的原木烘干再销售。但烘干窑占地面积大、能耗和排碳量高、污染大,几年前国家就不批准建设烘干窑了。所以,现在海外进口的木材需要烘干后,才能运到张家港。但在海外建烘干窑管理成本太高,于是有一家科技公司,研发出一项技术,利用轮船的尾气余热,在航行过程中将木材烘干,将国际海运中大量闲置的时间、空间、能源进行利用,并在价值链上大量降低碳排放,这就是“时、空、碳、能”。
在国际市场中,每一立方米木材烘干的费用是100美金。一艘载重2.5万方的船,一年跑4趟,净收入就可以增加7000万人民币。远洋轮船在行驶过程中,有超过60%的动力能耗是白白浪费的,通过利用这些原本被浪费的动能,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而且,传统烘干窑在烘干木头时,产生的木酸因为难以收集,会直接排走,对土地腐蚀严重。但通过在船舱中增加收集设备,就可以在烘干的过程中将木酸收集起来,每吨木酸可以助力改良一亩盐碱地。
这就是新型碳中和的商业模型。碳中和改变的是什么——在供给侧,将经济增长模式与碳中和融合起来。王赛认为,“这是新型企业未来的大趋势,要变成ESG公司,必须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统一。”
2020年,特斯拉净利润为7.21亿美元,而碳积分的交易收入就达到15亿美元,可谓是凭一己之力扭转了亏损的局势。而在过去五年,特斯拉靠卖碳积分赚了超过33亿美元,撑起了特斯拉营收的半边天。在碳中和背景之下,中国的“特斯拉”们,也将获得自己的新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节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