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36) 

绿色低碳转型释放新动能

黄河流域是世界级能源资源富集区,对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拥有宁东、陕北、神东、晋北等多个探明储量超100亿吨的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原煤产量占全国比重约80%。长庆、延长、中原和胜利四大油田对稳定国内原油市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长庆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黄河流域也是战略资源的生产和储备基地,稀土储量约占全国的90%,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稀土冶炼分离产能23.4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原料供应基地。

黄河流域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但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较短。黄河流域60%的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或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需跳出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产业的束缚,破除路径依赖。黄河流域钢铁、有色冶金、电力、化工等部门产值和重点产品产能占比均在全国居显著地位,甲醇、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的68%、70%和61%,煤化工企业占全国的80%以上。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给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黄河流域内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下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好于上游和中游。兰州—西宁城市群以石化、医药、新能源和合金材料等产业为主,但总体规模不大。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以鄂尔多斯、包头、石嘴山、榆林等资源型城市为主,形成以煤炭开采与加工、电力、煤化工和冶金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对资源依赖性强,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特点。关中城市群在装备制造、军工、电子信息和材料产业等领域地位突出,尤其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中原城市群制造业发展水平较好,在冶金成套装备、农业机械、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主要的食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门类齐全,机械、家电、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居龙头地位。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注重产业低碳转型和动能转换,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黄河中上游地区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区土地和风光资源,在鄂尔多斯、包头、阿拉善盟等地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35亿千瓦,生产绿电超2000亿千瓦时。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在总装机中占比达94.6%,新能源装机占比70%。山东在胶东半岛建设核电和海上风电基地,在沿海滩涂建成风光储输一体化、陆上风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2024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超过煤电。

稳步推进节能降耗。沿黄地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四省区提前实现“十四五”时期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全流域单位GDP能耗已由2011年的1.01吨标准煤降至2023年的0.59吨标准煤,2023年黄河流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1年下降约43.2%。

工业生产更加“智慧”。黄河流域各省区积极推进传统工业生产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化改造。山西加大力度对煤炭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54%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青岛传统家电企业推进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和运输,形成完备的数智化、绿色化生产体系。

同时,黄河流域各省区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是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其战略性新兴企业数约占全部企业数的七成。山东积极发展高端海工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数字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河南以郑州、洛阳和开封为引领,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位居前列。陕西以西安为中心进行产业集聚,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山西、内蒙古新能源以及金属材料、碳基和硅基新材料发展较好。

未来,面对产业绿色转型要求,上游生态脆弱区要严控高耗能项目,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以及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打造跨省绿色产业走廊。中游要夯实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基地的地位,打破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下游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