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金融五年考:从高速增长到精准滴灌,信贷如何赋能低碳转型?
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规模巨大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和动员大量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信贷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自2020年“双碳”目标擘画宏伟蓝图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便进入了快车道。2023年,绿色金融的战略地位再次跃升,被正式列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指明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标志着此项工作已深度纳入国家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
如今,经过五年探索,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尤其是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其主要流向何处,又如何精准支持企业转型?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解读绿色信贷的发展格局与未来趋势。
规模与结构:超40万亿信贷的“流向图”
中国环境:我们注意到我国绿色贷款余额持续高速增长。据公开报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的规模也位列全球前列。从您的观察来看,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重点领域?
李菁:根据最新的数据,我国绿色信贷在保持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投向结构非常清晰。资金主要集中投向了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具体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二季度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2.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0%。
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余额规模最大,达18.75万亿元,这体现了在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等基础领域绿色化的巨大资金需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贷款余额为8.25万亿元,上半年增加了5889亿元,增速显著,显示出能源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
从行业来看,电力、热力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是绝对的投放主力,余额分别达到8.66万亿元和7.64万亿元。这清晰地表明,绿色信贷正精准聚焦于减排潜力最大的关键行业。
中国环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放,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请您举例说明。
李菁:当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迫在眉睫。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业务活动和金融创新能引导企业投资,影响经济发展范式。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有效工具,在低碳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绿色金融通过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筹集资金流向绿色领域,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
从环境层面来看,绿色贷款有助于应对环境挑战。银行通过将信贷资源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倾斜,能够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例如,某银行长沙分行向某城市节能有限公司发放20年期项目贷款1.16亿元,用于支持某新城智慧能源工程的项目建设。该项目旨在将穿城而过的湘江,打造成一台绿色“空调”。该项目满负荷运行时可实现折节约标煤2230吨,年二氧化碳减排5560吨,年二氧化硫减排37吨,年粉尘减排21吨,减排氮氧化物35吨,相当于种了30万棵树。
从经济层面来说,绿色信贷政策导向为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绿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政府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产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银行积极参与绿色信贷业务,能够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增加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通过支持绿色项目,银行可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对传统高风险行业的依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标准与偏好:ESG成为融资“新标尺”
中国环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放,银行发放绿色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近年来备受关注的ESG因素,对企业获得绿色贷款有何具体影响?
李菁:银行发放绿色贷款的判定标准主要围绕资金的实际使用方向展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规定,绿色贷款的核心判定依据是贷款用途,即资金是否直接用于支持环境改善、气候应对、资源节约等绿色项目。发行主体在绿色项目认定上,可以参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目录》不仅统一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还统一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这确保了资金的“纯绿色”属性。
而ESG的作用,已从一个风险规避工具,演变为价值发现工具和融资优惠的依据。它对绿贷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过滤器”作用。银行通过评估企业的ESG表现,可以有效筛选掉环境风险高、公司治理不透明的企业,规避“洗绿”风险和对高碳资产的误判。
二是“加速器”作用。 对于ESG表现优异的企业,银行青睐有加。这不仅因为其经营更稳健,更直接地体现在ESG挂钩贷款这一创新工具上。这类贷款的利率与企业约定的ESG绩效目标(如碳减排率)直接挂钩,达标即可享受利率下调,让ESG的改善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
中国环境:基于银行发放绿色贷款的主要依据标准,哪些类型的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时更具优势?
李菁:首先,处于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目录明确支持行业的企业天然具备优势。但即便对此类行业,银行审批时还会重点关注以下几点,这构成了企业的“获贷画像”。
一是项目合规与环境效益可量化:项目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其碳减排等效益最好能清晰测算。
二是企业合规与信用记录良好:无重大环境处罚和失信记录是基本前提。
三是环境信息披露透明:主动披露ESG报告或环境信息,能极大增强银行信心。
四是资金用途明确且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真正流向绿色项目。
作用与建议:从资金支持到战略赋能
中国环境:对于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您有何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争取绿色金融的支持?
李菁:绿色信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贷服务。对于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而言,它不仅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往往还能享受到比普通贷款更优惠的利率和更灵活的条件。
企业首先需要明确其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绿色标准,可以参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如何提升绿贷申请成功率,我提出三点核心建议。
一是苦练内功,加强ESG管理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信力。建议企业建立专门的ESG管理部门,制定ESG目标和计划,定期向金融机构和社会披露环境绩效,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持续信任,也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良好的声誉。
关注政策,利用试点创新红利。许多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可能有更创新的政策和更便捷的通道,值得重点关注和利用。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出现了更多将贷款利率与环境绩效挂钩的模式,如专为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设计的转型金融贷款。
主动沟通,探索多元化担保方式。建议企业主动与银行沟通,展示企业的绿色转型战略和项目的环境效益。同时,可以探索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多元化的担保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