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市场成为中国低碳战略核心引擎
中国碳市场正在从单一电力行业扩展到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排放行业,成为推动全经济减排的核心工具。通过配额总量控制、行业扩围和交易机制优化,碳市场不仅引导企业绿色转型,也在全球碳治理中发挥示范作用。
近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正式发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在峰值基础上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一目标不仅涉及能源结构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风电与光伏装机倍增,还涵盖森林蓄积量增长、新能源汽车普及以及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系统性战略布局和全局思考。可以说,中国正在将气候承诺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造一条切实可行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国家自主贡献是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此次公布的NDC目标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十余年的减排路线图,同时也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重要支撑。碳市场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制度工具,在总量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其市场功能和价格发现机制将进一步优化。正如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有了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全国碳市场才能在引导企业减排、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方面发挥更大效力。
回顾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上线运行以来,已走过四个年头。最初覆盖电力行业的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如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三轮履约周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发成熟。在2025年,全国碳市场迎来了重要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等三大行业首次纳入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碳市场正在从“试点探索”走向“制度完善与行业深度覆盖”的新阶段。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指出,中国碳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实现稳起步、稳运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多层级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已超过60%,市场活力显著增强,交易主体参与意愿持续上升。更为关键的是,碳市场正在逐步成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手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孙金龙表示,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与交易方式,并加强国际合作,建设更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然而,中国碳市场建设仍在初期阶段,总量控制制度尚待建立。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并在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逐步完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点领域覆盖;到2030年,将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配额与有偿配额相结合的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在运行四年多后的成效已初步显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2024年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约44%,全年成交额达到180亿元人民币,是自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2025年上半年,配额成交量接近3900万吨,再创新高。可以说,中国碳市场已经成为碳定价的主要方式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目前碳市场仍存在活力不足、配额分配方案滞后、缺乏有偿拍卖等调节工具,以及现有机制难以适应“十五五”期间从“控增量”向“减存量”转变的需求等问题。王金南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十五五”全国碳排放总量净零增长的预期目标,建立“碳市场+地区分解+国家灵活储备”的总量控制制度,并通过地区碳减排对其他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实施约束性责任分担。这一建议为未来中国碳市场从初步发展阶段向高标准、精细化管理阶段转型提供了可行思路。
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了首次行业扩围,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交易,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300家,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超过60%。随着民航、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的有序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表示,将秉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减排潜力及数据基础,有序推进碳市场覆盖行业和温室气体种类的扩展。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全国碳市场不仅是履行减排义务,更是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以中国石化为例,其21家企业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17家自备电厂已进入全国碳市场,形成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专业化部门统筹管理,企业能够科学制定碳排放管理办法和碳交易管理办法,实现减排与碳交易的双重目标。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碳交易,企业下属单位对碳减排及碳交易的认知明显提升,逐步形成“经济效益+环境责任”的综合管理模式。
此外,碳市场标准的国际互认正在成为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路径。2025年恰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中国积极扩大碳市场国际影响力,尝试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正开展跨境碳交易研究,探索碳市场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应用,推动碳市场技术与标准的国际互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市场给予高度评价。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总司长库尔特·范登贝格表示,中国在构建高效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实践不仅推动自身绿色转型,也为全球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秘书长斯蒂凡诺认为,中国碳市场运行四年来,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有效降低电力生产碳强度,并将碳市场扩展到新行业,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可以说,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参考样板。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步入关键阶段,2025年11月巴西贝伦将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中国希望与各方合作推动《巴黎协定》全面落实,并通过多边合作、技术交流、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球气候行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中国提出的2035年NDC目标与碳市场扩围政策不仅体现了自身减排决心,也为全球绿色、公正转型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产业实践来看,中国碳市场都正以稳健而高效的姿态,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和扩容不仅关系到国内行业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更在全球碳治理体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未来,通过科学的总量控制、合理的配额分配、行业扩围和国际合作,中国碳市场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价格发现机制,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坚实保障。无论是从政策、技术,还是产业实践角度,中国正不断巩固自身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领军地位,向世界展示了一条系统性、可操作的低碳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