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8) 

持续做好新形势下的节能降碳工作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科学制定“十五五”时期节能降碳政策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明确规划和系统部署,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构建“1+N”政策体系,为“十四五”期间节能降碳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新征程上,继续深化节能降碳工作,在保持政策总体连续稳定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继续在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四五”节能降碳政策成效显著

  节能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手段,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相关管理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文件,坚持稳中求进,节能降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凸显,“十四五”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十四五”前四年累计降低11.6%,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清洁能源产业对我国GDP贡献率达到10%。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完成“十四五”节能约束性指标及时加力部署。“十四五”前三年,受新冠疫情、石化化工产能集中释放等影响,全国能耗强度同比分别降低 2.7%、0.1%、0.5%,节能工作进展滞后。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节能降碳十大行动,强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目前能耗强度下降率赶上时序进度,为“十五五”持续深化节能降碳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打出一套“组合拳”。2021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出台《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推出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政策,引导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以能效为抓手,大力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2022年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推动八大重点涉煤行业以清洁高效为目标实施改造升级。2022年出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倒逼生产过程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传统产业、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作出明确部署。

  高标准制定节能降碳工作定位。2021年出台《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既坚持能效优先,又保障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合理用能。2022年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聚焦降碳更加精准地管控能耗,为工业硅、锂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基础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及时推出“两新”政策,提振消费。2023年出台《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并在2024年演变为“两新”系列政策,通过促消费提振经济,兼顾绿色低碳发展,迅速成为社会热点。今年又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放大政策综合效应。

  二、充分认识节能降碳新形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应充分认识节能降碳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节能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对节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2025年发布了修订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一方面,将年综合能耗5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或年煤炭消费量50 万吨及以上)的重大项目审查权限上收至国家层面。另一方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新上项目审查范围,既是对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有效治理,也体现出能碳同源的内在要求。2025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开展执法检查,下一步将对法律进行修订,把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举措及时用制度、法律固化下来,着力解决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推行中于法无据的问题。

  节能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拓展。一方面,节能工作范围向更多领域拓展,不仅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持续深化,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船舶制造等机械加工行业,以及食品、造纸、纺织等轻工行业也越发重视节能,甚至军工领域也把节能作为军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从能评到碳评,从《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到《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都体现出以降碳为目标导向的政策趋势,都表达了节能仍然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抓手作用。另一方面,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贯通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绿电绿证相关政策,与节能降碳、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有机衔接,既缓解地方节能工作压力,也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2025年国家出台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相关政策,将新能源开发、节能提高能效、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统筹融入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节能工作领域。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渐成新趋势。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向各行业各领域加速渗透。数据要素的深度渗透和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节能工作提供了突破传统路径的解决方案,有望引领新形势下的节能降碳工作实现“数字跃升”。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有明确部署,要求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大量实践案例表明,通过有效运用数智技术,多数传统制造业可再挖掘出10%左右的能效提升潜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向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微观层面演化,中控大屏幕成为越来越多生产企业的“标配”,推动节能降碳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将为“十五五”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牢牢把握节能降碳新机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对节能降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抓住“十五五”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十四五”节能降碳好的政策和做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充分把握节能降碳诊断带来的绿色服务发展机遇。碳减排的前提是发现降碳机会,离不开企业层面的节能降碳诊断,这是一项需要持续、定期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行节能降碳诊断,后续将诊断成果项目化落地。在这一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不仅有销售高能效产品设备的“硬”商机,也有提供咨询、诊断、融资乃至一揽子整体服务的“软”商机,这些商机将催生出巨大的节能降碳服务需求,这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绿色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

  充分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催生的技术设备推广机遇。传统产业通过节能降碳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长周期、慢变化的过程,将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全过程。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自然是节能降碳改造的主战场,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孕育着市场机遇。比如,在建筑领域,党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城乡建设领域正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各类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对节能门窗、高效热泵等绿色建材和设备需求巨大。在交通领域,铁路、公路、航道、机场等领域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充换电、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加速,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只要有好的节能降碳技术设备,就可以通过技术推广、案例示范等加大宣介力度,把绿色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胜势。

  充分把握数智赋能节能降碳催生的设备智能化提升机遇。数智赋能各行业的硬件底座是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还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源网荷储、车网互动、多能互补、虚拟电厂等能源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也为数智赋能节能降碳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拓展空间。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应当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多研发制造具有自感知、自监测、自反馈功能的智能化生产和用能设备,并逐步向企业、园区等应用层面延伸拓展,为建设数字中国贡献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来,节能、低碳、环保、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新形势下,需要制定好节能降碳政策,以更大力度持续深化节能降碳,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生态。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