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策导航  浏览(36) 

我国绿色金融的足迹与新起点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即将开启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绿色金融已实现从框架构建到体系成熟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统筹国内“双碳”目标推进与全球气候治理参与的关键抓手。从建成全球最大绿色信贷体系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从创新多元绿色金融产品到推动跨区域合作,中国不仅为国内经济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更向世界贡献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展望未来,随着“十五五”时期各项部署的落地,中国绿色金融将迈向“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的新阶段,在全球绿色转型发展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

“十四五”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五年”

“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迈入从框架建立到系统完善的关键阶段,成为服务“双碳”目标与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一是政策框架的系统性完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10年绿色金融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顶层制度设计的核心;2025年,《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正式出台,首次实现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的统一,解决了此前不同部门标准差异的问题,为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绿色项目提供“统一语言”。

“一方面,这些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和低成本资金直接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如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显著提升了金融机构发放减排贷款的积极性。”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该工具已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董希淼进一步表示,另一方面,这些政策通过建立融资对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等方式,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金融活动。如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数据显示,2024年首批推介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金额达143亿元。

二是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信贷市场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分别为18.75万亿元、8.25万亿元和4.95万亿元。债券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根据中财大绿金院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477只,发行规模约6814.32亿元,其中转型类债券发展提速,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呈增长趋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级政府发起设立绿色基金也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宁夏、安徽、江苏、重庆、陕西、山东、贵州、浙江、广东、湖北、河北、云南等地均已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绿色基金成为政府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是产品与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十四五”期间,中国绿色金融产品从传统的信贷、债券,向“多元工具融合”的创新模式拓展,有效解决了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高风险、低收益”的融资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蓝虹就对本报记者重点阐释了“混合金融”模式。蓝虹表示,该模式通过整合保险资金、私募资本等不同属性资金,并引入社会捐赠或国际“耐心资本”,形成结构化融资机制:例如风险厌恶型的保险资金可作为优先股,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私募资金可作为劣后级,再叠加不追求经济回报的捐赠资金,显著提升整体融资工具的风险容忍度,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永生也指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ABS)、生态环保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等创新产品加速落地,进一步丰富了绿色融资工具箱,为不同类型绿色项目提供适配的金融解决方案。

四是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成效持续显现。我国已建成全国碳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结合的强制与自愿并行的碳市场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扩围后将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支持产业绿色转型方面,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规模达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超8000亿美元,增量投资占全球三分之二,充分彰显了中国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年初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表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的重大突破。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逐渐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的推出与发展。2022年,中国与欧盟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框架下发布更新版本的CGT,涵盖6大领域72项对气候变化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活动;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新加坡加入合作,三方共同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将标准扩展至8个重点行业的110项活动,成为“提升各国分类目录可比性和互操作性的新的里程碑”。此外,中国主动对齐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为跨境绿色资本流动扫清障碍。2023年,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中国与全球可持续披露规则的对接进入“快车道”。2025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林启云在北京国际可持续大会上表示,随着《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和《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部门间共建共治共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财政部将稳步推进准则体系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

“十五五”中国绿色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五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深化阶段,核心转向“质效提升”与“系统协同”,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精准、更坚实的支撑。

一是深化融合发展,服务全面转型。“十五五”期间,绿色金融将打破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领域分割,通过“政策整合+技术赋能”实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资金向“硬科技”与“长尾市场”下沉。“融合发展在推动实体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有多个层面的作用:其一通过降低资本成本与提供风险分担,激励企业敢投、能投绿色改造项目;其二可以依托科技金融支持绿色硬科技的全周期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的商业化扩散;其三普惠渠道可把绿色金融下沉到分布式光伏、绿色物流、乡村能源等长尾场景,扩大绿色改造的社会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行业研究部副主任刘锦涛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绿色+科技”融合方面,金融机构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提升绿色项目的精准度与效率。“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与科技的融合,如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采集整合企业从能耗、物流到生产等各环节的数据,并进行精准的碳足迹核算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级。”董希淼提出。

在“绿色+普惠”融合方面,将通过“专项额度+担保基金”扩大覆盖范围。例如设立“绿色+普惠”专项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农村分布式光伏、绿色物流、乡村生态修复等项目;建立绿色担保基金,为小微企业、农户的绿色项目提供增信,降低融资门槛。

二是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高碳行业转型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着力点。董希淼建议从标准制定与产品创新双向发力:一方面,应加快制定并发布清晰的转型金融标准目录,明确高碳行业降碳路径的技术门槛与合格活动边界;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和债券(SLB)等创新产品,通过设置与企业减排目标(KPI)挂钩的利率机制,实现金融资源分配与减排效果的有机结合。

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须平衡转型成本与金融风险。对此,刘锦涛指出,可通过三方面策略实现:第一分类施策,建立转型金融行业标准,区分可以转型、部分或边际可转型、退出类项目,引导资金精准投向减排潜力大、技术路径清晰的改造环节。第二完善风险共担机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性担保与保险工具,形成政策性资金+商业资本的分层结构,通过差异化风险权重等途径,降低金融机构顾虑。第三强化激励与约束并举,把能效、碳强度改善等指标与融资成本挂钩,同时要求企业披露转型路线图和阶段性成果。通过标准明确、风险分担与激励约束相结合,绿色金融可以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推动高耗能行业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三是强化气候适应,提升系统韧性。“十五五”期间,绿色金融将在支持气候适应性项目上形成更具有系统性的布局。刘锦涛对本报记者表示,相较过去侧重减排与能源转型,未来重点将兼顾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社会经济体系适应力的两大目标。

刘锦涛进一步提出,发展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政策与标准层面,逐步完善气候适应性方向的金融工具与产品的分类标准和披露体系,将防洪工程、海绵城市、农业抗灾改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纳入相关支持目录,避免单一减排导向。其次,推进相应的工具与产品创新,通过碳市场与自然资源资产化探索,将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可交易价值。第三,完善资金供给与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政策性资金与商业资本协同,设立区域适应性基金和风险保障池,发挥保险与再保险在极端天气损失中的杠杆作用。

可以说,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的适应性投资,关键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抵御极端灾害,农业与能源系统具备更高稳定性,城市与乡村的环境承载力和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全球视野与合作格局。为此,董希淼提出,“十五五”期间,对内,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一方面,继续发挥当前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资金支持规模和覆盖范围,创新推出与碳足迹、环境效益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和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投资,构建多层次、市场化、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金融科技,探索构建环境效益数据平台,实现碳足迹、绿色项目减排效果等数据的透明化、可追溯与可交叉验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增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对外,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董希淼进一步表示,首先是输出“中国实践”。积极总结国内成熟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实践,将中国绿色标准和实践融入国际规则,同时主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区域性绿色标准,推动标准互联互通。其次是搭建“绿色朋友圈”。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利用好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为跨国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第三是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智库和传播平台的作用,利用好新媒体等渠道,向世界讲好我国绿色发展的故事。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