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由“单一”迈向“多元”
日前,我国公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展现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初步建成,全国碳市场构建起多层级法规制度体系,为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碳市场正通过制度完善、行业扩围、交易活跃、数据提质、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首次扩围进入实操实施阶段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首次扩大。今年3月,在发电行业基础上,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获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显示,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1300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60%以上,实现了从过去的三个“单一”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管控单一行业转变为多行业兼容、由管控单一能源活动排放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由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转变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交易价格反映供需关系,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1471家,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38%。2024年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全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2025年以来,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有所增强。截至2025年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同比上涨232%,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 家。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稳步发展
报告指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运行一年以来,从“管理制度—技术方法—基础设施”三个维度初步完成体系框架构建,涵盖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交易等全业务流程。截至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注册与登记、审定与核查、交易等全链条制度基本构建完成。
今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开展交易,当日成交量74.88万吨,成交额6024.18万元,均价为80.45元/吨。截至2025年 8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过100元/吨;参与交易的经营主体共90家,其中项目业主参与交易的交易量占市场交易总量的71%,为碳减排项目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额外减排收益。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指出,健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是健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任务,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创造巨大绿色市场机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虽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应该加快构建方法学体系,注重方法学落地实施,强化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以确保项目及减排量质量,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同时,加快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与交易主体,引导自愿减排项目价值创造,健全价格发现机制,创造更多需求与消纳模式。
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市场监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与相关国际机制衔接互认,探索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国际化新途径,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打造成向国际社会推广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化平台,为我国实现气候承诺提供低成本市场机制途径,推动将我国碳市场建成国际碳交易、碳金融和碳定价中心。
数智化技术部署提速
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不断完善。报告指出,应用新一代数智技术,构建事前规范化填报、事中智能化预警、事后清单化检查的核算、报告和核查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闭环。搭建智能校核模型,内置理论极值、阈值、标准值、逻辑校验等4大类100余个校验规则,通过全参数智核支撑数据质量实时研判。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排放、核查、交易、履约等业务数据逻辑关联链条,通过参数间数据传递路径支撑异常数据精准定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主管部门智能搜索碳市场相关信息,提升管理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能力。统一公开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评价以及履约完成情况等相关信息,支撑数据质量公开监督,推动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显著改善、数智化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汪海洋表示,数智技术是实现重点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融合前沿信息技术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高耗能企业可以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有助于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加速企业侧节能降碳改造进程,革新传统生产流程和业务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不断向产业链各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渗透和赋能,逐步推进全社会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围绕完善配额试算功能、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完成20次系统升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就单向竞价交易方式、强化交易管理等累计优化功能198项。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完成多轮次系统测试和功能升级,为项目业主申请项目和减排量登记、开展交易提供支持。
文章来源:同花顺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