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举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哪些领域有降碳潜力?怎么做?
中央生态环境强化督察与应急处置专家、中央双碳领导小组咨询专家彭应登认为,全世界减碳基本思路从重点领域开始。在我国,除了重点领域以外,还要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做一些大的优化,才能把源头降碳、全过程降碳深入下去。
首先要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城市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树立良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碳减排在各个领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钢铁、有色、建材、造纸等八大高排放行业将纳入碳履约。针对“两高一低”项目,通过强制清洁生产的审计推动全工业过程的低碳发展。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履约,但没有履约的如何进行控制,未来除了碳税以外,还会有一些社会的碳账本,促进生活方式的减排。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两高一低”项目要进行遏制。报告提到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很多“两高一低”项目就属于这些重点领域。所以从规划、审批的层面,要坚决守住底线。在这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又让“两高一低”项目重新大量上马,否则将付出大得多的成本和代价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们会对环境、民生造成影响。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国还在经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工业排放相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很多重点领域都属于工业领域,工业生产相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的68%。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等领域排放总量大、强度高。过去十年,很多企业升级、改建,排放强度开始下降,但仍有很多高耗能产业生产工艺落后,对污染的控制比较粗放,导致总体能耗依然偏大、强度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推进这些企业去提高能效,由于目前能源结构还没有完成调整,所以节能就是降碳,这些领域都有很大的潜力节能,同时减少污染的排放。
马军认为,首先要摸清家底,完成对这些产业的核算,推动其做出碳披露。“实现本地污染减排,其中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进行有效监测并公开信息,不但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提升执法力度,还可以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推动和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