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82) 

激发创新动能  推动江苏产业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江苏省不断汇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经济主体,是产业群零碳排放、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在碳达峰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新型工业发展为抓手,推动江苏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把握“双碳”目标阶段性,

统筹增长与转型的系统关系

在碳减排过程中,需要平衡好“短期”末端治理和“长期”技术创新,兼顾实现低碳发展和经济稳增长。减排过程中,避免将单一降碳指标作为评估标准,应建立基于能源安全、产业集群、供应链安全、就业率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循序渐进推进“双碳”行动。省市级政策导向与宣传应强化经济平稳增长预期,低碳政策总方案要考虑增加经济增速调整与阶段性目标设置的多方案路线,各地区以及各行业低碳政策措施要考虑增加目标任务的工作弹性机制,提升政策方案完备性与有效性。做好碳减排压力测试工作,系统收集和构建基础数据,研究“双碳”目标下不同行业减排降碳实现路径,分析其对就业率、GDP及税收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高碳投入与产出方式,提高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率。加强跨省政策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低碳产业链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低碳发展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协同优势。

提升“N”领域创新能级,

加快低碳要素通道建设

“N”领域是江苏省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煤电、纺织和造纸等六大高碳行业低碳技术领域,以及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航空装备等四大低碳行业高新技术领域。实施“N”领域低碳创新行动,布局源头脱碳、过程固碳、末端减碳等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项目科技攻关,及时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提速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实施行业协会、技术标准组织、企业团体等联盟形式的先进创标行动,采用国内外对标、“揭榜挂帅”领标等形式,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应用推广。为满足企业在绿色低碳通用性和专业性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改善人才培养体系在低碳工程、低碳经管等专业人才输送缺口,加快推进校企合作、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跨国产教联盟等多样形式,提升专业人才高质引育以及熟悉国际政策、市场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梯度升级。

强化高水平低碳示范引领,

加快低碳产业体系建设

实施重点行业降污减排协同改造,推进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纺织和造纸等行业的深度治理,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清洁制造服务业、再生资源服务业、数字环保业融合发展,前瞻布局高端工业软件、光子芯片与器件、量子通信、前沿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新型电力装备、物联网等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完善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链一体化低碳示范行动,遴选并支持具备“链主”地位企业,推进建设绿色产业链体系共建,鼓励纳入中小供应商,推进上下游产业协同降碳。实施绿色发展区域共同体示范行动,依托长三角共同体、科技创新合作“飞地”,依托苏州、南京、无锡等绿色低碳发展产业活力较强地区,以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深度融入长三角示范区、产业合作区示范行动,共建新型市场网络、基建网络以及绿色低碳的营商环境,理顺区域共享利益分配关系、提升城市信用联盟成果应用力度。

积极回应企业转型需求,

优化低碳政策工具供给

优化低碳政策需求识别,聚焦以企业绿色转型的问题导向,持续跟踪大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存在的技术、资金、人才、制度等问题情况、绩效改善以及政策溯源,推动绿色低碳政策需求识别、供需对接与动态调整。优化低碳政策工具供给,以提高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化的供给效率,开展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财税政策的认知、实践与能力培训;以精细化本土化方案,尤其是企业对人财技迫切需求,专项定制、动态调整企业服务与政策便利服务体系。打破传统的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享受绿色低碳金融的融资便利。对接行业专家、金融专家, 对企业绿色资产开展价值评估;对接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为企业取得绿色低碳融资贷款授信;对接社会资本,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开发、应用与创建。优化碳市场交易体系建设,重点对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项管理制度的运行程序与规范进行推广和主体参与;重点推进适宜我省生态碳汇交易的顶层设计,完善生态碳汇交易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重点增强生态碳汇基础统计、应用技术以及区域市场合作开发,推动多通道碳数据汇聚、共享和挖掘,提高企业碳资产增信及其转型路径的综合转化。



文章来源:新华报业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