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热点  浏览(11) 

转变绿色金融供给思路 破解企业“碳”转型难题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地1个月有余,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转型。

我国绿色金融从探索到发展壮大已20年有余。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如何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变化、做好产品创新是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关键环节。

11月2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我国国内首家赤道银行、最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代表兴业银行宣布该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全面升级,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实践案例。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郭秋君表示:“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产业发展、能源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存在大量多样化的绿色融资服务需求,银行需要持续优化完善配套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才能为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企业绿色转型痛点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前瞻性的思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以重碳排放的钢铁企业为例,其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在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京雷看来,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决定了我国钢铁企业在未来减碳路上可能要付出比其他行业更多的挑战。“第一,当前钢铁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由于钢铁行业的流程特别长、数据特别多,因此,在数据质量、碳交易方面面临着相当多的挑战。第二,钢铁行业面临着下游产业链倒逼转型的压力,比如,汽车、家电、船舶工程用钢、能源用钢等行业企业都需要上游的钢铁企业提供更加低碳的钢铁材料。第三,钢铁行业面临着未来出口的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

因此,银行探索“双碳”服务产品十分重要。就钢铁行业而言,郭秋君表示:“兴业银行围绕设备技术节能升级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等需求,提供绿色融资、转型融资、低碳转型咨询等综合服务方案。”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企业在降碳减碳、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服务需求更加突出。以兴业银行为例,郭秋君表示:“一是服务碳市场,我行积极参与了地方碳市场试点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二是服务企业碳减排,我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融资、CCER质押融资、碳综合债券等综合产品。三是服务低碳转型,主要是服务企业转型需求,为企业转型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产品。四是服务碳咨询,为企业提供碳排放、‘双碳’战略咨询、节能诊断、碳排放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一系列碳咨询服务产品。五是构建碳账户,依托碳账户数据,为企业客户提供节能降碳、绿色转型、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搭建低碳行为场景,鼓励零售客群通过在线缴费、低碳出行等方式获取碳积分,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六是为上市公司发债主体提供环境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等咨询服务。”

金融供给革新

《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回顾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历程,产品与服务创新始终贯穿在其中。

兴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曾晓阳表示:“20年来,我行从历经单个产品创新、聚焦对公客户重点推动,到现在全集团协同推进,我们逐步建立起全集团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在降碳、减污、扩绿等方面不断延伸服务触角。”

进入新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政府、企业、个人对碳管理的需求已经从单一产品转向综合融资方案、综合解决方案,因此需要金融供给转变原有思路。据曾晓阳介绍,兴业银行将集团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升级打造为“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体系。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绿色金融服务“内涵”。该行将绿色金融服务拓展为“金融+非金融”服务“双轮”驱动,并搭建了数字化的工具,为企业提升ESG表现、管控碳排放、获得绿色融资等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二是扩大金融场景生态“外延”。该行全方位服务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化的客户主体,构建完善绿色“金融+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场景生态,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的服务深度和广度。

三是实现创新产品增量“扩面”。据悉,今年该行批量推广落地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CCER开发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金额超过260亿元。

“下一步,我行还会将更多的成熟案例在全行范围内复制推广,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市场主体。”曾晓阳表示。


文章来源:百度


下一篇: 没有了